夏至 |
栏目:24节气
发表时间:2021-02-06
|
|
|
摘要:夏至(公历6月21-22日),又称夏节、夏至节等,是廿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外文名:SummerSolstice。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
|
夏至(公历6月21-22日),又称夏节、夏至节等,是廿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外文名:Summer Solstice。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渐渐也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节气特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夏季第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指午,为夏至。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大阳黄经度数”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点。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这天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夏至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而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夏至过后太阳南行,太阳直射点再次经过,正午太阳高度再次升高。夏至对于北回归线以北与北回归线以南的意义不同。
气候状况
气温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
降水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夏至节气期间正值我国南方雨季,南方地区降水充足。北方的雨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秋之交,北方地区夏至期间降水较少。
节气反映
夏至与春分、秋分、冬至等“二分二至”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节气。当太阳直射在赤道并向北回归线移动时为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为秋分,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太阳到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坊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由此也衍生出“夏至一阴生”的说法。其实严格来讲,“阳”有阴阳概念的阳与太阳的阳。冬至后,太阳高度回升,而非“阴阳”概念中的阳气回升。冬至节气反映的阳是太阳的阳,并非阴阳的阳,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夏至亦然,夏至节气的到来标示着北回归线及以北各地这天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并非是阴阳概念中的阳气最盛的一天。“阴阳五行”属于“干支”范畴,具体哪天阴气或阳气最盛,依据“干支”推算。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起始,自立春起阴阳转化,万物更生,新轮回自此开启。而冬至是太阳回返的起始,自冬至起太阳北返,北半球各地的白昼逐日增长。夏至则是太阳南行的起始,夏至之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白昼逐日变短、光照减弱;但对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夏至后太阳光再次直射,光照仍在增强。
风俗活动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夏至还有吃面的习俗,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人们把夏至吃面当成了很重要的习俗。夏至代表着炎热夏天的将到来,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改变,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要食物。面条常常就是家庭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
道教把夏至日作为三清之一的灵宝天尊的圣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