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2月8日发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828年2月8日(农历1827年12月23日),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诞辰。
他被称为“奇异幻想的巨匠”、“科幻小说之父”,一生为世界科幻文学贡献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作品,从《海底两万里》到《环球旅行一百天》,从《地心游记》到《神秘岛》,他的绝妙的才思和文笔、惊人的…
|
1828年2月8日(农历1827年12月23日),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诞辰。
他被称为“奇异幻想的巨匠”、“科幻小说之父”,一生为世界科幻文学贡献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作品,从《海底两万里》到《环球旅行一百天》,从《地心游记》到《神秘岛》,他的绝妙的才思和文笔、惊人的想象力、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无不令人惊叹折服。
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诞辰
凡尔纳
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市一个法官家庭。19岁到巴黎学习法律。毕业后不愿当法官,为剧院创作剧本。凡尔纳的作品有66部小说和若干剧本,以及一部6卷本《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他的主要成就是总名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奇妙的漫游》的一套科学幻想和冒险小说,所写范围从地球到宇宙空间,从地质、地理到航海、航天,包罗万象。著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8)、《海底两万里》(1870)和《神秘岛》(1875)是其代表作。凡尔纳的作品把现实和幻想巧妙地结合起来,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些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显示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进步倾向。他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和预言未来,所作的许多科学设想,已为后世的实践证明为基本正确。
凡尔纳的小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鲁迅最早把《从地球到月球》介绍到中国,译名为《月界旅行》。他的重要小说都已有中文译本。
凡尔纳1905年病逝。
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他提出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至今还启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设此专题,对凡尔纳先生表示诚挚的尊敬和怀念。
科幻大师凡尔纳小传
凡尔纳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小凡尔纳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当见习水手,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不过由于发现及时,父亲在下一个港口赶上了他。这次以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告终的旅行换来的是更为严格的管教,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这使他彻底丧失了成为冒险家的可能性。
当然,蔚蓝色的大海在心中的形象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他的著名作品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江南时报)
儒勒·凡尔纳在中国的百年之旅
“科幻小说之父”、法国著名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第一部中译本《八十日环游记》问世,距今已整整一百多周年(1900-2001)了。一百年中,中国人民从他的小说中欣赏到奇幻美妙、绚丽多彩的世界:或跟随他一起赴地心旅行,或同他乘飞行器遨游太空。中国之有科幻小说(当时中国称“科学小说”),与凡尔纳等创作的科幻作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幻小说家。1863年他发表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个星期》,稍后又写了使他获得巨大声誉的科幻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到晚年写完《世界主人》,他一生共写了60余部科幻小说,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游》。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是真实性与大胆幻想的结合:奇幻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而奇妙的想像,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生活情趣,使之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全球各种肤色人们的喜爱,他的小说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仅在法国本土就销售了两千万册。
1900年,福建女诗人薛绍徽(1866-1911)在他的丈夫、旅法学人陈寿彭(1855-?)的帮助下,最先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译成中文,1900年由经世文社出版。首版译者署名是薛绍徽,倘参照第二、第三版的译者署名和译者自序,正确的说法应当是陈寿彭口译、薛绍徽笔述。该书的中译本并不是据原文翻译的,它是根据桃尔(m.towel)和邓浮士(n.d.anvers)的英译本转译的。
译文系文言,又是用的章回体,小说中人物的名字也有明显的本土化。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八十日环游记》的翻译相当忠实于原著,我曾与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沙地先生的另一译本对照过,除文字更加精炼外,几乎无懈可击。这说明译者薛绍徽和陈寿彭的态度还是相当严肃的,这在100年前的近代翻译文学初期能达到如此的水平,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倘和同期梁启超翻译的凡尔纳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十五小豪杰》相比,其忠实原文的程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
薛绍徽翻译的《八十日环游记》出版之后,非常受读者欢迎,译本接连再版数次。在此影响下,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陆续被译成中文。1902年,卢藉东、红溪生译了他的《海底旅行》,同年,梁启超又译了《十五小豪杰》,1903年鲁迅译了他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包天笑译了《铁世界》、无名氏译了《空中旅行记》,1904年包天笑译了他的《秘密使者》、商务印书馆译了《环游月球》,1905年奚若译了他的《秘密海岛》,1906年周桂笙译了《地心旅行》,1907年谢译了《飞行记》,1914年叔子译了《八十日》,1915年译了《海中人》。此外,还有若干不知道译者姓氏的中文译本,如《幸运的比甘》(1903),《没有名称的家庭》(1905)等,这样算起来,直至“五四”前,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译成中文的不下十五六种。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前,这位科幻小说家的译名却十分不统一。倘不细心分辨,就会误认为他们不是一个人了。因为同一个儒勒·凡尔纳,薛绍徽译为房朱力士,梁启超译为焦士威尔奴,包天笑译为迦尔威尼,奚若译为焦士威奴,商务印书馆译为焦奴士威尔士,叔子译为裘尔卑奴,谢译为萧尔斯勃内,为威尔奴。同一位作家,竟有七八个不同的名(音译),这种译音不规范的现象,是近代翻译文学中一个较普遍的缺点。
“五四”之后,凡尔纳的小说译本已不多见。只有他的deuxansdevacances(《两年的假期》,梁启超译为《十五小豪杰》)是一个例外。除梁启超的译本重版外,另有几种译本问世,主要有远生译的《十五少年》(1931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施落英译的《十五小豪杰》(1940年上海启明书局出版)、章士佼译的《十五小英雄》(1940年上海激流书店出版)。凡尔纳小说的这种翻译情况,与“五四”前相比显然冷寂得多了。
建国后,50年代后半期,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又开始为翻译界所关注,1957-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他的科幻小说,计有范希衡译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曾觉之译的《海底两万里》,联星译的《地心游记》和《蓓根的五亿法郎》,沙地译的《八十天环游记》、王汶译的《气球上的五星期》,杨宪益、闻时清译的《地心游记》等,少儿社1957年也出版了周熙良译的《天边灯塔》,在新中国读者面前重新显示了科幻小说长久的生命力。
80年代之后,凡尔纳的作品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首先重版了以前 出版的凡尔纳小说,接着组织翻译界人士继续翻译和出版了《凡尔纳选集》。与此同时,各地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其翻译质量和出版数量均超过本世纪的前80年,一时形成了“凡尔纳热”。
凡尔纳离开人间已近百年,但一个世纪以来,他的科幻小说却长久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如果从凡尔纳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的1863年算起,距今已138年,可是直到今天其作品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我想除了凡尔纳小说生动、奇幻而又惊险的故事情节,奇异多姿、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描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外,至少还有如下两点:
第一,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是丰富的幻想和科学知识的结合,虽然他笔下的幻想极为奇特,极为大胆,但其中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既是一部蕴寓着科学精神的幻想曲,也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科学预言。
第二,凡尔纳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些鲜明、生动而富有进取心和正义感的人物,这一点和西方同类小说和游记中的殖民主义者、冒险家、征服者、奴隶贩子、投机商人、种族主义者等人物形象是迥然不同的。凡尔纳的小说人物,或是地理发现者、探险家、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具有超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执着不懈的精神;或是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战士,反对社会不公的抗争者,追求自由的旅行家,在他们身上具有反压迫、反强权、反传统的战斗精神,他们热爱自由、热爱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凡尔纳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已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和尊敬,并一直成为人们向往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我想以上两点,大约是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吧。
|